2025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
作 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日 期:2025/6/27 22:30:10 人 气:
2025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
沅水之滨的设计星火,即将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绽放。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是学子们四年跨学科学习与实战实践的成果缩影,更是他们以空间设计回应乡村振兴、智慧人居等时代命题的创新表达。
专业以”立足常德、服务湖南”为导向,构建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交叉知识体系。实际工程项目+教学团队+企业实践”的三元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真实项目,本次展览作品以“乡村振兴”“智慧创新”为主线:既有乡村民居微创更新、AI赋能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改造实践,也有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商业展厅等城市空间探索。作品深挖湘楚文化,将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实现实用功能与文化记忆的融合。
从图纸到实景,每件作品都践行着“用设计改变世界”的初心。这既是学院“学以致用”理念的体现,更是年轻设计师献给时代的空间答卷。愿他们以展为起点,在更广阔天地续写湖湘设计的新篇章。
作品展示
悦禾——港中坪村田园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方桌军
指导教师:覃伟
设计理念:本方案将创造一个融合自然农业,休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田园景观设计,整个空间中包含丘陵、农田、水塘,通过保留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农田等元素,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在景观空间核心区域保留基本农田不被破坏,同时增加种植体验区,让人们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先考虑生态化、无污染、可循环的材料,节能环保、资源再生是绿色设计的根本。通过保留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农田等元素,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湘西花垣县吉斗苗寨茶室设计
姓名:麻汝凤
指导教师:彭艺
设计理念:本设计采用生态化设计的设计概念,将苗族生活文化与建筑文化之中的特征进行深入转化,保持地域化的特征。在建筑文化上保留苗族的特色布局文化,保持苗族建筑的结构,运用木材、石材、竹材等天然材料,搭配竹编灯具与木质家具,营造质朴自然的氛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结合自然采光,烘托温馨舒适的饮茶环境。在文化上保持苗族的生活习惯,延续了苗族人民的饮茶文化习俗,本次设计主要从苗寨空心化,人际关系淡漠、村民活动单一,日常活动空间狭小,建筑部分老化问题,传统空间功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整体设计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可持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苗寨茶文化体验。
红飘带——平江县烈士公园景观提质设计
姓名:钟颖
指导教师:覃伟
设计理念:本次设计以平江烈士公园为对象,针对景观设施老旧,功能分区同质化空间利用不合理,红色文化展示不足等问题,创新红色文化展示方式,提升公园品质,以“红飘带”为灵感,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深度融合,提出“文旅融合、精神传承、景观休闲体验”三大设计定位,通过构建“一轴一带六区”的景观结构,以红飘带串联功能分区,通过总体规划设计和主要景观节点与小品设计,形成完整的景观游玩路线,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实现红色文化从符号纪念到精神浸润的升华,形成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适医化视角下新康社区“来福之家”共享空间设计
姓名:吴佳妮
指导教师:赵鑫斓
设计理念:本方案为适医化视角下新康社区“来福之家”共享空间设计,将闲置社区和适医化政策相结合以病友家属关在医疗服务以外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为切入点,通过该设计满足病友家属的需求。空间色彩根据病友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设计与搭配,空间色彩以米白色和原木色为主,烘托空间的温馨、宽敞。米白色让空间明亮,让人感到安全与安心,原木色让空间从视觉上更加温暖,当人进入到该空间中感觉被包裹起来,缓解内心的压抑。空间运用以几何弧形为设计元素通过排列、组合、穿插等设计手法延生于空间,打造实用性适医化视角下新康社区“来福之家”共享空间。
长沙榫卯结构展示空间设计
姓名:刘艺琛
指导教师:任晓兰
设计理念:设计以“连接、传承、再生”为核心理念,结合场地自然环境与文化脉络,构建一个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的榫卯文化展示空间。整体空间采用朱红色与深灰黑作为主色调,奠定了展示空间庄重、沉稳的文化基调;黄色与灰白作为点缀色,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活力与现代感。这种色彩搭配不仅能够有效地突出榫卯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还能够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和谐、舒适的参观体验,使观众在欣赏榫卯工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色彩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与情感共鸣。
永瑶俗文化展示空间设计
姓名:蒋永鸿
指导教师:黄奕
设计理念:通过江永瑶俗展示空间的设计,将当地一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习俗和信仰,可以系统地梳理和呈现,提取江永瑶族独特的“女书文化”“盘王信仰”“瑶族纹样”,以现代设计语言转译为空间视觉元素,挖掘江永瑶族的历史、民俗、信仰与艺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陶艺千秋——铜官窑陶艺村书吧空间设计
姓名:宋佩昱
指导教师:陈佳昊
设计理念: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然而,当代公共空间与文化展示场所中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传承。若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还需将其灵活、创新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
常德大小河街碧桃甜品店空间设计
姓名:李佳怡
指导教师:徐驰溪
设计理念:常德大小河街是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的典范,以保护与创新并行的开发策略,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重生。河街依傍沅江,将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商业功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建起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滨水商业空间。在空间打造上,保留街巷肌理,修复历史元素,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业态上聚焦本土特色,非遗美食与文创、咖啡等现代场景结合。项目既提升了滨水空间品质,又以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为中小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范例。(插入图16、图17、视频8)
鼎风湘见——常德钵子菜馆餐饮空间设计
姓名:骆峰
指导教师:李俊
设计理念:本项目以常德独特的“鼎食文化”与“方言文化”为背景,基于对国风美学理念探析常德钵子菜餐饮空间,探讨了国风美学在常德钵子菜馆餐饮空间中的应用与表达,打造了融合国风传统文化与常德地域特色文化的餐饮空间。